当前位置:首页 > 远程心理测验平台 > 基于互联网的经典测评工具教学系统 > 基于互联网的气质类型量表学习

基于互联网的气质类型量表学习我要操作

  

一、测验简介

  气质量表,又称“陈会昌六十气质量表”。是由山西省教科院陈会昌等编制,共60题,每种气质类型15题,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指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也是人才测评的一个重要内容。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但在一般的实践活动中,由于气质的各种特质之间可以相互补偿,因此对活动效率的影响并明显。但一些特殊职业,如运动员、宇航员、雷达观察员等对这类人的气质特征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必须经过气质的测验,进行严格的选拔和淘汰,才能使他们胜任这类活动。适用于一般群体。
  气质量表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如实回答,能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题目答案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回答时不要猜测题目内容要求,不要考虑应该怎样,而只回答平时怎样;迅速作答,不要在某道题目上花过多时间,答案无所谓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完全不必有任何顾虑。

二、测验维度介绍

  多血质:多血质维度测量项目筛选出的高分者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且灵活。
  胆汁质:胆汁质维度测量项目筛选出的高分者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黏液质:粘液质维度测量项目筛选出的高分者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抑郁质维度测量项目筛选出的高分者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三、测验维度例题

例题1:到一个新的环境很快就适应。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例题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把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才痛快。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例题3:做事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的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例题4:宁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的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四、案例结果分析

气质类型计分规则:

分维度下题目分布:

评分标准:
如果某种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种气质;
如两种气质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而又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二种气质的混合型;
如果三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得分且相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

五、结果报告

  (通过案例的结果 我们得到怎样的报告 案例分析是展示评价的过程的 报告是对结果的反馈, 即给实测者一个诊断说明)
  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反应灵活,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情绪不稳定,精力易分散;
  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而有力,但是脾气急躁,易于冲动;
  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善于自制,但是对周围事物冷淡,反应迟缓;
  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刻而稳定,观察敏锐,办事认真细致,但是过于多愁善感,行为孤僻。
  气质是没存好坏之分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一般地说,各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气质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一个前提,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据分析,俄国四位著名文学家就是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普希金属胆汁质,赫尔岑属多血质,克雷洛夫属黏液质,果戈里属抑郁质。气质本身是不能预测成就大小的。了解自己的气质的意义主要在于:尽量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
  四种气质类型及特征如下图所示:(资料来源:Eysenck.1967.)

六、参考文献

  彭聃龄. (2001).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I 叶} 版栈, 2-7.
  赵慧军. (2000). 现代管理心理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王垒. (1993). 组织管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念峰. (2005). 国家执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 二级.
  Eysenck, H. J. (1967).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 (Vol. 689). Transaction publishers.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6836     邮箱:psy-lab@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