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简介
传统开颅实验需依赖实体操作,存在伦理争议及操作风险。大鼠因其适应性强、易于管理、繁殖能力强而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特别是在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中,包括脑损伤、脑卒中等模型的建立。由于大鼠的生理和遗传特征与人类相似,它们成为了研究人类大脑的功能和疾病机制的理想模型。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再现了大鼠脑部定位以及开颅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本实验直观快速地了解相关操作技能,同时还能避免因自身操作不熟练对实验鼠造成额外伤害。
三、实验内容
1. 术前准备与麻醉处理
将麻醉后的大鼠从鼠笼中取出,将大鼠舌头拔出来,防止咬伤或挣扎。固定大鼠嘴巴、耳朵,剪去大鼠头部毛发,将剪掉的毛发放进方形托盘,用棉签清理残留毛发,培养学生无菌操作意识。
用手术刀划开大脑头部皮肤,再用止血钳拉开大鼠头部皮肤,用剔骨刀刮去大鼠头部结缔组织,用棉签清理大鼠头部。
2. 立体定位与颅骨钻孔
将立体定位仪指针移到Bregma位置,填写Bregma坐标值。将立体定位仪指针移到海马CA3核团位置,用笔做标记点,将立体定位仪移回原处。打开颅骨钻开关,调节颅骨钻频率,用颅骨钻在标记点打孔。
将棉签蘸水,清理小孔附近的血和碎骨,将棉签放回方形托盘,继续打孔。将颅骨钻放在支架上,打孔完成后,关闭颅骨钻开关。
3. 电极植入与考核
拿起镊子,将头骨取下,放在方形托盘内,将镊子放回腰形托盘。
更换立体定位仪为电极装置,插入钻孔并与示波器连接,验证电极位置准确性。
根据示波器信号调整电极至目标核团(如海马CA3)。
四、讨论
1. 虚拟仿真技术能否完全替代实体动物实验?其优势与局限性如何平衡?
2. 若在钻孔过程中不慎损伤脑实质,可能引发哪些后果?如何通过虚拟系统模拟应急处理?
3. 立体定位仪的操作精度对神经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试结合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建立分析。
五、参考文献
1. 杨斐. (2010). 实验动物学基础与技术.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晋光荣, & 李涛. (2009). 临床神经解剖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六、游客账号登陆信息
游客账号:guest
账号密码:BNU#guest^2024
请注意,游客账号仅限学校内网访问使用。此外,本虚拟仿真软件仅供个人体验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