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远程心理测验平台 > 基于互联网的经典测评工具教学系统 > 基于互联网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学习

基于互联网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学习我要操作

一、测验简介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工具,旨在量化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程度。信任作为社会互动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个体的合作意愿、亲密关系建立及社会适应能力。该量表通过标准化评估,为心理咨询、组织管理、教育干预等场景提供科学依据。

量表结构

ITS通常包含多个条目,围绕以下四个核心维度设计:

一般信任:对他人普遍可信赖程度的整体判断(如"大多数人是诚实的")。

信任的具体情境:针对不同人际关系(如陌生人、同事、家人)的信任差异。

对他人意图的评估:判断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否善意或恶意。

依赖性:在互动中是否愿意依赖他人并相信其会履行承诺。

评分方式

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完全不同意,5分=完全同意),总分越高表明人际信任水平越高。

使用场景

心理咨询:识别社交障碍患者的信任缺失问题。

组织管理:评估团队合作中的信任基础,优化沟通机制。

教育干预: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信任关系。

学术研究:探索信任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操作便捷(自评形式)、适应性强(可跨文化调整)、应用场景多元。

局限性:自评结果易受主观认知偏差影响;复杂信任情境(如情感依赖)可能未被完全覆盖。

二、测验维度介绍

ITS从多角度解析人际信任的核心要素:

1.一般信任

定义:对陌生人或群体的普遍信任感。

典型表现:相信"大多数人会遵守规则""社会整体是公平的"。

2.情境信任

定义:在特定关系中(如职场、家庭)的信任差异。

典型表现:对同事的信任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

3.意图评估

定义:对他人行为动机的判断。

典型表现:认为"他人的帮助是出于善意"或"他人可能别有目的"。

4.依赖性

定义:在合作中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并依赖他人。

典型表现:愿意托付重要任务给他人,且不过度监督。

三、测验维度例题

以下为各维度的代表性题目及评分逻辑:

一般信任:"我认为大多数人本质上是诚实的。"

情境信任:"我愿意相信同事会公平地对待我。"

意图评估:"当陌生人主动帮助我时,我会怀疑他们的动机。"

依赖性:"我担心他人无法完成我托付的任务。"

四、案例报告

受试者信息

性别年龄:男性,28岁

职业背景:初创公司项目经理,团队协作频繁但效率低下

主诉:常因不信任团队成员而过度干预工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评估过程

受试者完成20题版ITS自评,结果显示:

一般信任:12/25分(低信任倾向,认为"社会充满欺骗")。

情境信任:8/25分(对同事信任度极低,如"同事可能故意拖延进度")。

意图评估:10/25分(常怀疑他人动机,如"他人帮助是为了讨好领导")。

依赖性:6/25分(拒绝委派任务,坚持亲力亲为)。

总分:36/100分(显著低于平均信任水平)。

五、案例结果分析

信任水平解读

总分36分(参考标准:<50分为低信任水平):表明受试者存在广泛的人际信任缺失,可能影响团队协作与职业发展。

分维度薄弱点

情境信任得分最低,需重点改善职场信任关系。

依赖性得分极低,反映控制欲过强,导致团队效率下降。

干预建议

1.心理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CBT):挑战"他人不可信"的自动化思维,替换为客观证据支持的信念。

信任重建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团队合作场景,逐步降低防御心理。

2.职场支持:

团队建设活动:增强成员间的透明沟通与目标共识。

分阶段授权:从低风险任务开始,培养委派与监督的平衡能力。

3.自我反思工具:

记录信任相关事件:分析哪些情境的怀疑有事实依据,哪些属于过度推断。


通过人际信任量表的系统评估,个体与管理者可精准定位信任障碍的根源,制定针对性改善策略。量表的多维设计不仅揭示信任缺失的表象,更深入剖析其心理与社会动因,为健康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科学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6836     邮箱:psy-lab@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