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虚拟现实实验平台 > 基于虚拟自然灾害的心理影响研究

基于虚拟自然灾害的心理影响研究我要操作

一、实验简介

基于虚拟自然灾害的心理影响研究借助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自然灾害场景,旨在深入探究人类在面临虚拟自然灾害时的心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灾害难以预测且具有极大破坏性,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创伤,而真实灾害场景难以复刻研究。本实验通过模拟方向感测试与地震场景,突破现实研究限制,为探索自然灾害对人类心理影响机制提供新途径,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灾害情境下的心理反应,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虚拟场景模拟,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影响。在方向感测试中,了解参与者在熟悉环境下的空间认知与导航能力所反映的心理状态;在地震模拟场景下,重点观察参与者在突发灾难、环境剧烈变化且充满危险的情境中,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决策能力、方向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两个模块下参与者的心理表现,总结归纳出自然灾害对人类心理影响的特点与规律,为灾后心理救援、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以及提升公众灾害心理应对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内容

(一)方向感测试模块

参与者进入虚拟校园场景,该场景精准还原真实校园地形、建筑布局与环境细节。参与者首先通过地图浏览、虚拟漫步等方式熟悉校园地形,了解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等重要建筑物的方位。熟悉阶段结束后,软件将给出起始点与目的地,并规划路线。参与者需根据自身对校园的认知,参照给定路线,从起始点移动到目的地。

(二)地震模拟测试模块


在方向感测试的基础上,参与者再次进入虚拟校园,同样接到从起始点移动到目的地的任务。

但在行进过程中,系统逐渐模拟地震发生场景。一开始,参与者能感受到脚下路面轻微抖动,周围环境出现细微变化,如物品轻微摇晃;随着时间推移,路面抖动逐渐加剧,周围建筑开始出现裂缝、墙体剥落,直至部分建筑轰然倒塌,道路被阻断,形成复杂危险的环境。参与者需在这种极具压迫感与危险感的情境下,遵照制定路线,克服内心恐惧,艰难地向目的地前行。

四、课堂讨论

1. 分析方向感测试与地震模拟测试中参与者心理变化的差异。

2. 探讨环境安全程度与突发危险情境对心理状态影响的不同机制。

3. 讨论参与者个体差异,如性格、过往经历、灾害知识储备等,如何影响其在虚拟自然灾害场景下的心理反应。

五、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汪向东.《灾害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2011.

六、游客账号登陆信息

点击下方的“我要操作”按钮,进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以下的游客账号可以浏览并下载相关的虚拟仿真软件。

游客账号:guest

账号密码:BNU#guest^2024

请注意,资源管理系统下的虚拟仿真软件仅供个人体验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6836     邮箱:psy-lab@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