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简介
该密室逃脱游戏以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解密场景,将深奥的个体心理理论与趣味十足的密室逃脱游戏相结合,打破传统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模式。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参与者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深化对个体心理知识的理解,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平台,有效提升了心理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玩家在密室逃脱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个体心理的理论基础,即“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并灵活运用该理论破解谜题、完成逃脱任务。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1)认知。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2)动机和情绪。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僧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能力和人格。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的、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的,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实验目的
本软件旨在帮助参与者深入理解个体心理特征的理论体系,熟练掌握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的核心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通过在密室逃脱的任务挑战中运用个体心理理论,培养参与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个体心理差异的角度出发,解读不同角色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动机,进而找到破解谜题的关键线索。
三、实验内容
(一)、实验场景
实验场景为一个正方体的房间,由房间四面墙壁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起始场景(正面墙壁)、场景左面(左面墙壁)、场景背面(背面墙壁)、场景右面(右面墙壁);房间内有陈设物品,墙壁上会有绘制的图形或悬挂的物体。在场景内可进行场景间切换、视角切换。
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道具会存放到背包中,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背包按钮可以展开背包列表,列表中会显示已收集的道具。
(二)部分实验流程揭秘(防止剧透)
任务目标:利用三个合成器得到“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种个体心理,雕像拥有这三种个体心理后变成人,然后打开门。
点击雕像下方的提示牌进入放大视角,点击“深沉的”、“智慧的”两个形容词,可以将其撕下放入工具包中。
打开左侧柜子的上面的门,得到“未完成思维导图”,从柜子后取出“磁带”;
点击墙壁上的日历,进入放大视角,将日历上的5个标签收入背包,分别是“上周不健康”、“水果”、“桃子”、“菠萝”、“苹果”。
从右侧柜里获得“苹果”和“钥匙”;
将磁带放入左侧的录音机中,可以得到“欢迎语音”。
四、讨论
1. 在密室逃脱过程中,如何更准确地判断虚拟角色的心理特征,如何灵活调整策略应对不同的心理状况。
2. 探讨个体心理理论在密室场景中的应用与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和干预有哪些异同点,如何将实验中的经验迁移到实际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学等工作中。
五、游客账号登陆信息
点击下方的“我要操作”按钮,进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以下的游客账号可以浏览并下载相关的虚拟仿真软件。
游客账号:guest
账号密码:BNU#guest^2024
请注意,资源管理系统下的虚拟仿真软件仅供个人体验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