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 《普通心理学》 > 基于色盲原理的心理学解密软件

基于色盲原理的心理学解密软件我要操作

一、实验简介

该虚拟仿真实验将色盲原理深度融入密室逃脱游戏之中,通过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参与者仿佛置身于充满挑战的解谜世界。在探索密室逃脱方案的过程中,参与者需要运用色觉缺陷、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等关键知识破解谜题,从而深入理解色觉缺陷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为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对色彩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游戏过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包括:

1)色觉缺陷。色觉缺陷主要包括色弱和色盲,色盲一般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这样的人一般缺乏视锥细胞,无论是在白天还是晚上,他们的视觉都是视杆视觉。

2)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所看到的颜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红绿颠倒或者灰色,而是把红色和绿色都看作为介于黄色与橙色之间的某种颜色,从而无法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由于哺乳动物将树林的绿色看做橙黄色,大型肉食动物如老虎、狮子、豹子等即使都是橙黄色,也能很好的隐蔽自身。在远古时期,哺乳动物大多为红绿色盲。因为哺乳动物较为弱小,淘汰掉了在危险的夜间没有作用的红绿色觉,使得夜视效果更好,从而逃避夜晚的追杀。实际上,全色盲在夜晚的视觉是最为清晰的,但同时全色盲也十分畏光。

3)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黑林提出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黑白、红绿、黄蓝三种色素,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产生颜色体验。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生物学家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例如斯瓦特金发现的鱼的+红、-绿细胞和+蓝、-黄细胞。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借助虚拟仿真密室逃脱的形式,使参与者系统掌握色盲原理相关知识。具体而言,让参与者深刻理解色觉缺陷的分类,包括全色盲和局部色盲的特点与表现;精准认识红绿色盲的成因、症状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熟练掌握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理解视网膜中存在的三对对立的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如何通过兴奋与抑制过程产生色觉。通过在解谜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培养参与者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使其能够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解释和应对与色觉缺陷相关的现象,提升对色彩科学的认知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验内容

(一)实验场景

参与者进入虚拟密室场景,场景为一个正方体的房间,由房间四面墙壁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起始场景(正面墙壁)、场景左面(左面墙壁)、场景背面(背面墙壁)、场景右面(右面墙壁);房间内有陈设物品,墙壁上会有绘制的图形或悬挂的物体。在场景内可进行场景间切换、视角切换。游戏任务背景为:参与者被困密室,只有解开一系列与色盲原理相关的谜题,才能找到逃脱线索。

游戏过程中收集到的道具会存放到背包中,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背包按钮可以展开背包列表,列表中会显示已收集的道具。

(二)部分实验流程揭秘(防止剧透)

任务目标:找到正确出口,离开房间。

点击场景右面墙上的画拉近视角,可以看到左上角的画中有一个显微镜,点击后收入背包中。

场景左面桌子上有一个本子,点击打开后可以看到书名为《色盲的世界》,书内有对红绿色盲的介绍,由此得知红绿色盲夜视效果好,同时会将绿色和红色看为一种介于黄色和橙色之间的颜色,从而无法区别红色和绿色;

场景左面墙上有一面镜子,点击后会出现一个人像,提示“这是我”。

点击人像的眼睛,可以看到眼球结构图,再次点击会得到提示“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将背包内显微镜拖拽至眼球结构,出现视神经细胞,可以看到视锥细胞,点击将视锥细胞收入背包内,看到提示“啊!好亮!好刺眼!我的眼睛!”。

四、讨论

1. 分析在虚拟场景中模拟色觉缺陷与现实中色觉缺陷患者实际感受的差异。

2. 探讨红绿色盲在生活、工作(如交通信号识别、职业选择等)中带来的实际影响,以及社会应如何提供支持和便利。

3. 讨论对立过程理论在解释色觉现象之外,还能在哪些领域(如艺术创作、色彩设计等)发挥作用。

五、游客账号登陆信息

点击下方的“我要操作”按钮,进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以下的游客账号可以浏览并下载相关的虚拟仿真软件。

游客账号:guest

账号密码:BNU#guest^2024

请注意,资源管理系统下的虚拟仿真软件仅供个人体验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6836     邮箱:psy-lab@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