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 《变态心理学》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正念干预工具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正念干预工具我要操作

一、实验简介

在心理健康领域,正念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手段,常以团体练习形式开展,但现实中适宜的练习环境(如安静自然场景)难以持续获取,导致干预连续性中断,影响效果。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其沉浸式体验与大脑感知能力的交互特性为心理干预提供了新思路。该软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发,通过VR构建多元化自然环境,结合全天候昼夜调节系统,打破传统干预的空间限制。该工具具备便携性与高舒适度,可灵活应用于社区、学校等场景,显著降低环境因素对正念练习的干扰,为参与者提供随时随地的沉浸式正念冥想体验。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优化正念干预的实施条件,解决传统干预中环境受限的问题。具体目标包括:利用VR技术构建逼真的自然场景(如山川、河流、湿地等)和动态气象环境,为用户提供沉浸式正念练习空间,提升冥想时的专注度与放松效果;通过便携化设计,使正念干预突破实验室或咨询室的限制,实现社区、学校等场景的普及应用;探索VR技术与正念干预的结合模式,验证其对干预连续性和效果的促进作用,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三、实验内容

(一)沉浸式自然环境模拟

软件内置高精度3D建模的自然场景库,涵盖森林、湖泊、草原、雪山等典型生态环境,场景细节包括植被动态、水流纹理、光影变化等,还原真实自然感官体验。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场景,如通过VR头显 “置身” 于晨间山林,感受雾气弥漫与鸟鸣环绕,或在黄昏湿地观察水鸟栖息,帮助快速进入正念状态。

(二)全天候昼夜调节系统

软件支持实时模拟全天候昼夜效果。例如,用户可在虚拟环境中观察清晨河边日出的美景,或者黄昏树林中光线的柔和变化。动态光线元素与自然场景的结合,既能增强沉浸感,又能引导用户在不同环境变量下练习正念觉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三)多场景适配与便携设计

软件采用轻量化VR头显,佩戴重量≤300g,支持无线连接与电池续航4小时以上,便于携带。软件适配移动端与PC端,可在社区活动中心、学校教室等场景快速部署。例如,在校园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可通过VR头显在课堂内完成正念练习,避免传统户外练习的场地协调难题。

四、讨论

1. 对比VR虚拟环境与真实自然场景的正念练习效果差异,分析VR技术在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上的优势与局限性,如是否可能因技术细节(如延迟、像素精度)影响沉浸感。

2. 关注VR环境可能引发的眩晕、感官超负荷等不适反应,探讨干预前的用户适配性评估(如前庭功能检查)与应急方案设计,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3. 思考如何结合脑电监测、嗅觉模拟等技术,进一步提升VR环境的多感官交互体验,或开发个性化场景生成算法,根据参与者心理状态动态调整虚拟环境元素。

五、参考文献

[1] Barlow D H, Durand V M.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2017.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6836     邮箱:psy-lab@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版权所有